國產**科學儀器何時擺脫困局(上)
然而,還有一組數字同樣驚人。據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統計,近年來,我國每年上萬億元的科研固定資產投資中,有60%用于購買進口設備,部分領域**儀器100%依賴進口。
業內專家指出,**儀器少、基礎技術薄弱、行業人才缺乏等問題,已成為制約國產科學儀器行業發展的瓶頸。
企業規模小**儀器少
聚光科技(杭州)股份有限公司是環境與**檢測分析儀器應商。此次展覽上,他們展出了“十一五”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成果“便攜式氣相色譜—質譜聯用儀”。要是油罐車翻車,或者對化學垃圾等具體成分判斷不明時,使用該設備十幾分鐘就可得出答案,并能針對不同成分給出處理方案。
這種儀器原來由一家美國公司生產制造,售價300多萬元。2010年,聚光科技研發成功后,定價150萬元。兩名院士給出的鑒定意見是,性能指標與美國公司產品一樣,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。設備問世后,國外公司將產品整體降價1/3。“即使一臺不賣,每年也可為國家節省5000萬元。”聚光科技展臺工作人員介紹說。何況,僅環保部就已批量購買66臺。
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。
“國內科學儀器企業數量遠多于國外企業,但是在整體技術上與國外企業相差較大。”北京普析森邁科技公司總經理王峰說。
*近兩年,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對我國科學儀器產業發展狀況做了專題調研。結果顯示,2010年,我國科學儀器類進口157.3億美元,同比增幅35.23%;出口63.41億美元,同比增幅28.28%,進出口逆差達到93.9億美元。
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吳幼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,國產儀器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有所提高,但**儀器仍然依賴進口。比如說,我國高校、研究機構、國家重點實驗室、***分析測試中心等裝備的科學儀器,絕大部分是進口產品;鋼鐵、石油、電力等大中型企業在惡劣工作環境中使用的科學儀器也同樣如此。
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,我國大多數科學儀器企業成立時間較短,小型企業占絕大多數,企業研發投入能力弱,產品擠在少數品種上。為求生存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企業競相壓價,減少了利潤空間,同時也降低了研發投入的能力。
吳幼華舉例說,2010年,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子熒光光度計國內銷售量約2000臺,生產廠家近10家。一臺全自動原子熒光光度計的原材料成本在2.5—3萬元之間,市場銷售價應在7.5萬元以上,但有些公司以4萬元的低價大量銷售。國內企業間的價格惡性競爭損失的不僅僅是利潤,同時還喪失了用戶的信任。